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河洛名碑博览之 ​《辟雍碑碑文》释读(上)

来源:顶端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8-03 05:17:08

河洛名碑博览之

​《辟雍碑碑文》释读(上)

胡树青(古文化学者中国古都


(资料图片)

学会原理事)

此前笔者把关于辟雍碑的三篇文稿分享给了大家。至此,那些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读者,想要理解辟雍碑碑文的基本意思已经不难了。

然而由于碑文是西晋时代的文章,距今有1800年的历史,并且它也不是古代的通俗读物,这对于更广大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却有难度。

为了不使这块涵载丰厚的名碑空有虚名,笔者决定对碑文做一番必要的解读。

碑文原文并不分段,为了便于讲解,笔者将其分成14个自然段(见下图),今天解读开头3段。

由碑额刻辞“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”知,碑文称颂的主体事件是大晋皇帝三次临幸辟雍,皇太子再次莅临辟雍,举行旨在弘扬王朝文教的盛典。

碑文开头段的用意就是为进入正题而作的铺垫。

【第1段原文】

曰①:昔在先代,肇开文教②。殊风至化,发迹乎黄唐;备物致用,具体于三代③。历自列辟,废兴存亡,以降于秦汉,虽开国立统,而皇道不融④。帝典缺而未备,王纲有所不张,累世弥久,有由来矣⑤。至于大晋龙兴,当魏氏多难,而天命未一,豪桀虎争,三方分崩⑥。

【文意疏通】:

这一段是开头,碑文用极其简约的笔墨,追溯了历代圣王弘扬“文教”的史实。然而碑文以为,囿于历史局限,真正意义上的弘扬文教并未很好落实,直到“及圣上践祚”(碑文的第4段)才写入正题。前三段都是铺垫。

第1段从黄帝时代写到天下三分,属于先抑后扬的铺垫。

①曰:

在古代,臣下向圣上奏事陈情,不敢以傲慢的姿态侃侃而谈,只能低调委婉地引述论据,所以象“窃闻”“尝闻”“盖闻”等语就经常被用作制式文章的发语之辞,这里的“曰”应属此类。不过在这里还有一层含义,笔者发现,这跟《尚书》的“曰若稽古”有相近之意。“曰若稽古”是《尚书》开篇的“发语词”, 《尚书》中的这句话提领了对尧王历史的追述;辟雍碑碑文开头的“曰”,也可理解为碑文要追溯古代圣王倡导“文教”的历史。

②昔在先代,肇开文教。

先代:古代,上古之代。肇开:开启。文教:文明教化。古代的“文教”,有别于今天的学校教育。今天的学校教育,偏重于系统知识的教学。上古的“文教”,主要指王朝所施行的政治教化,其目标是移风易俗,化育万民,务期华夏中外都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。

③殊风至化,发迹乎黄唐;备物致用,具体于三代。

殊风:迥乎不同的习俗。至化:指王者施行的文教化育行为。发迹:通常指人在事业上得志、兴起,这里指古代王朝实施文教之举的肇始。黄唐:黄,黄帝。唐,唐尧。具体:具备实体内容以及施行机制。三代: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。

④历自列辟,废兴存亡,以降于秦汉,虽开国立统,而皇道不融。

列辟:指五霸、七雄之谓的列国。废兴存亡:王朝与列国之间的兴衰存亡。皇道:也即王道。

⑤帝典缺而未备,王纲有所不张,累世弥久,有由来矣。

帝典:帝王之典章。王纲:王朝之政治纲领。未备:尚不完备。不张,意为废弛;此为互文错意,累世:一代又一代。弥久:非常悠久。④⑤句说,经历春秋战国,直到秦汉,虽说建立了统一王朝,但是皇道不融,帝王典章缺而未备,王纲有所不张,这样的状况,由来已久。

⑥至于大晋龙兴,当魏氏多难,而天命未一,豪桀虎争,三方分崩。

至于:到了。大晋:司马氏所建之晋史称西晋。龙兴:指一代王朝的兴起。大晋龙兴,盖从司马氏在魏朝为官也即“发迹”之时写起。魏氏:指曹丕建立的魏朝。天命未一:王朝还未实现统一。三方分崩:实指三国分立。

【第1段通译】

昔在先代,肇开文教,发迹于黄帝、唐尧之世;具备了实体内容以及施行机制,则是在夏、商、周三代。经历了春秋、战国,到了秦、汉,虽说建立了一统王朝,但依然是王道不融,帝典未备,王纲有所不张,这种状况已经不知有多少年多少代了!到了大晋龙兴之时,曹魏王朝多难,天下犹未实现统一,甚至被一分为三。

此段先抑后扬,先陈述文教实行的缺失。

【第2段原文】

实赖宣皇帝,栉风沐雨,经营宇内①。是时正朔未加于华阳,王教不被于江表②。西隅跋扈,扬越内侵,戎车屡驾,抑有不暇③。而未遑治定之制,儒、道不得并时而施④。

【文意疏通】

第2段接着上一段魏氏多难,三方纷争转入叙述到了晋代的“文教”发展史,这一段的主旨是赞颂宣皇帝(司马懿)的功绩。但在弘扬“文教”上仍存欠缺,这一段仍是在为进入主题作铺垫。

①实赖宣皇帝,栉风沐雨,经营宇内。

赖:仰赖。宣皇帝:指司马懿。司马懿,曹魏权臣。曹魏末年,其子司马昭受封为“晋王”,于是追封其父司马懿为“文宣王”。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即皇帝位,是为“晋武帝”,晋武帝即位,特追封其父司马昭为“文皇帝”,追封其祖司马懿为“宣皇帝”。这一句赞颂司马懿在曹魏时期为统一天下所立的功勋。栉风沐雨:形容征讨中的辛勤劳苦。经营:征服治理。宇内:华夏区域之内。

②是时正朔未加于华阳,王教不被于江表。

是时:这时,指司马懿经营宇内之时。正朔:正(zhēng),正月;朔,初一。一统王朝建立,都要颁行“皇历”,称之为“膺历”,意为获得了天命,可以替天行道,颁布“授时”政令。制历的根本在于确定“正朔”,也即确定那个月为正月,哪一天是正月初一。华阳:华夏大地。王教:王朝之政教。江表:长江以外。此句说,其时王朝正朔还未被加于普天之下,江表还未归附于王朝,还未受到真正的王教化育。

③西隅跋扈,扬越内侵,戎车屡驾,抑有不暇。

西隅:此为曹魏时期用兵征讨的地方之一,据下文的“荡定梁益”“西戎既殄,遂眷东顾”知,西隅当指中国西南隅。跋扈:原意为霸道、蛮横,这里为西隅为乱之武装的猖狂嚣张。扬越:古地域名,泛指居于古扬州即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的越人部落。戎车:战车。屡驾:频频出征。抑:或。不暇:顾不上。此句讲当时战乱频仍,不具备施行“文教”的条件。

④虽诞敷神武,光被四海,流风迈化,惠怀黎元。

虽:虽然。诞敷:遍布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帝乃诞敷文德,舞干羽于两阶”。光被四海:王朝恩威,普照四海。迈,超迈。流风迈化:所以移风易俗的政治教化。惠怀:使动用法,使受恩感怀。黎元:黎民百姓。此句先肯定宣皇帝把大魏的神武诞敷天下,使四海黎民感怀皇恩。

⑤而未遑治定之制,儒、道不得并时而施。

而:然而,表转折。未遑:还未来得及。儒、道:儒教与道教。不得并时而施:未能同时推行。本来儒术是王者所要倡导的学术,然而条件不具备,故而儒、道不得并时而施。

【第2段通译】

幸赖我宣皇帝,栉风沐雨,经营宇内。然而大魏正朔尚未加于华夏大地,王朝政教还未行于大江以南。西隅为乱之寇依然猖獗。扬越部落还时常侵扰,战事频仍,实在无暇施行王教。虽说这时由于宣皇帝的经营,朝廷神武,光被四海,其政治教化也曾使黎民百姓受恩感怀。然而仍然还未来得及、也没有一定的施行机制,所以,儒教与道教不能够同时推行。

【第3段原文】

至于文皇帝,方寇负固,犹未帅职,左提右挈,虔刘边陲①。乃振威域外,荡定梁益。西戎既殄,遂眷东顾。文告江裔,为百姓请命②。南蛮顺轨,革面款附。九服混同,声教无二③。彭濮肃慎,织皮卞服之夷,楛矢石弩、齿革大龟之献,莫不和会王庭,屈膝纳贽④。戎夏既泰,九域无事。以儒术久替,古典未隆。乃兴道教,以熙帝载⑤。廓开大学,广延群生。天下鳞萃,远方慕训⑥。东越于海,西及流沙,并时集至,万有余人⑦。

【文意疏通】

这一段仍然是欲扬先抑的铺垫,写文皇帝的功绩。

①至于文皇帝,方寇负固,犹未帅职。左提右挈,虔刘边陲。

至于:到了,也表示继续顺着历史进程另提一事;上一段写宣皇帝的业绩,这一段写文皇帝在施行文教上的业绩。文皇帝:司马昭,曹魏末年权臣,司马懿之子,司马炎之父,曹魏末年晋封为“文王”,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封其父司马昭为“文皇帝”。这里说的是曹魏时期的事。方寇:为乱一方的武装。负固:凭仗着险固的地形地势。帅职:尽职,这里指归附朝廷,并向朝廷纳贡。左提右挈:提与挈都是攻击的行为,左提右挈形容种种攻击行为。虔刘:劫掠、杀戮。边陲:边境。虔刘边陲见于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入我河县,焚我箕郜,芟夷我农功,虔刘我边陲。”

此句说,到了文皇帝时(实为曹魏之朝),为乱于地方的武装凭着险固的地形地势与王朝对立,还不履行纳贡于朝廷的职责。

②乃振威域外,荡定梁益。西戎既殄,遂眷东顾,文告江裔,为百姓请命。

乃:于是,就。荡定:平定。梁益:古地名,含梁州益州,在今之四川成都。此句说,于是文皇帝出征讨伐,振天威于中夏域外,平定了梁、益之乱。西戎:西方之戎,这里复指梁、益为乱之戎。既殄:已经被伐灭。遂眷东顾:于是王朝乃顾得上向东方用兵。文告江裔:行公文布告江淮之地的人民,将为百姓请命,意为要用兵于江淮。

③南蛮顺轨,革面款附。九服混同,声教无二。

南蛮:泛指南方蛮夷。顺轨:归顺。革面:改过自新。款附:归附。九服: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,泛指极远的边鄙之地。混同:浑然成为一体。声教:政教。此句说由于文皇帝的征讨成功,王朝实现了统一;这依然在写曹魏的历史。

④彭濮肃慎,织皮卞服之夷;楛矢石弩、齿革大龟之献,莫不和会王庭,屈膝纳贽。

彭濮肃慎:彭、濮、肃慎皆古地名。肃慎,中国东北民族,史籍有上古时肃慎纳贡的记载。《魏书》也有青龙四年肃慎纳贡的记载,此当与碑文所言有关。织皮卞服:以兽皮作衣帽,这是尚未开化的民族的服饰——此句说人;楛矢、石弩、齿革、大龟,都是边远部族向朝廷进贡的贡物——此句说贡品。这里又属互文错意,人与贡品并非互不相干。明人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描写赵简子行猎说:“有狼当道,人立而啼。简子唾手登车,援乌号之弓,挟肃慎之矢,一发饮羽,狼失声而逋。”乌号是出产良弓的地方,肃慎是出产好箭的地方;石弩就是良弓之属,楛矢也是有名的好箭。莫不:无不,双重否定,强烈肯定。王庭:朝廷。屈膝纳贽:屈膝纳贡。

⑤戎夏既泰,九域无事。以儒术久替,古典未隆。乃兴道教,以熙帝载。

戎夏:概括之言。戎,边远之地,夏,中夏,也即中原。既泰:已经太平。九域:九州。此句言,天下已经太平无事。以:因为。替:衰落。隆:兴盛。此句再提不利弘扬文教的因素,说,然而因为儒术长时间衰落,古代经典尚未被开发。熙:形容词作动词,使动用法,意为,兴行文教,使帝载兴隆。

⑥廓开大学,广延群生。天下鳞萃,远方慕训。

延:招致。群生:有志于学的人众。鳞萃:比喻密集汇聚。慕:仰慕。此句说,国家开设学校,广泛招徕众生。天下有志于学者鳞集京师,远方为此仰慕。

⑦东越于海,西及流沙,并时集至,万有余人。

流沙:古地名,在中国之西域。并时:同时,或很短时间。此句写文皇帝的贡献,写开设的学校的规模、声势特大。

【第3段通译】

到了文皇帝之时,作乱于一方的武装凭借着险固的地形地势,还没有归附朝廷,履行纳贡之职责。并且依旧左提右挈,劫掠、杀戮我边陲。这时候文皇帝领兵征讨,振天威于域外,平定了梁、益。西方之戎已经被伐灭。于是王朝才顾得上向东方用兵,行文布告江淮之地,为百姓请命。于是南方蛮夷革面自新归附朝廷。连那些彭、濮、肃慎等身着兽皮衣帽的夷狄之人也来朝廷觐见,以楛矢、石弩、齿、革、大龟等物产向朝廷进贡。戎、夏既泰,九域无事。然而因为儒术长期衰落,古代典章尚未复兴。所以且行道教,以此使皇帝政教兴隆。于是,国家开设学校,广泛招徕众生,天下有志于学的鳞集京师,远方臣民为之仰慕。其范围之广,前所未有,东越于海,西及流沙,没用多久,就有万余人应招而至。

(未完待续)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这是标题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非洲养生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